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性疾病,其大规模的扩散传播,给社会各界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高校学生而言,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不仅会因课程学习的延误产生不安情绪,还可能因与父母长时间相处而引发家庭矛盾,更甚者会对被浪费的大学时光感到躁动和惋惜,加之现高校学生普遍缺少应对社会危机的心理准备等因素,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及时了解疫情期间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学生本人、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老师在关注所有学生的同时,应该对一些重点人群予以更高的关注,比如家中成员有抗疫人员、家中有确诊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届毕业生、家中因疫情等多方面原因而变得生活困难的学生,以及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等。在线上开展心理辅导时,首先积极主动作为,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其次,全面客观地对新冠疫情发展情况及时进行宣传,提高同学们对新冠肺炎疾病的正确认识,同时积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同学们以平常心对待和安排居家期间的学习生活,增强其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件下的心理反应机能。
其次,在开展辅导过程中可采用个人辅导和家庭辅导相结合、各种服务平台和网络通信手段相结合的思路和方式,做好家校合作,并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并将此平台推广至学生家长,使他们可随时咨询服务。再者,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防疫知识,推行彻底的卫生习惯革命。新冠肺炎疫情为我们的清洁卫生工作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必将带动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人,应起着引领社会文化素养的关键作用。此外,最直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便是学院组织集体开展丰富多彩且结合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同时,激起了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向往。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疫”,不仅是和病毒斗争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负面情绪斗争的“防御战”。当代青年,作为未来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或应化“悲愤”为力量,自觉自信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不难看到,在这场防疫大考中,无数青年学子主动请缨,成为家乡疫情防控的“战斗员”、“宣传员”,他们站立在简易的社区门前,为社区居民守护防控。疫情,应当重视不当恐惧;青年,应当热血亦当理性。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随着时间、环境、心态的变化慢慢修复,所以健康乐观、理性平静的心态,是抗疫铠甲,更是免疫良方。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任重而道远......